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HFRS)

发布日期:2017-12-14浏览:

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HFRS)

每年10月以后,我省关中地区进入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我省关中地区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地区。该病的典型症状为“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早期症状似感冒,青壮年人为易感人群。

1、什么是出血热?

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HFRS)

我国流行的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学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该病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危害大、病死率高,我省的流行性出血热流行主要由黑线姬鼠传播,自1955年发现出血热病例以来,每年都有发病,8~10年为一流行周期。每年形成两个发病高峰的主要原因是此季节农民接触鼠类机会增大,暴露于病毒的机率增多所致。

2、主要传播途径

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HFRS)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3、感染后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为4-46天。

早期症状和体征: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四、如何预防?

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HFRS)

1.人群预防:

(1)健康教育: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灭鼠防鼠:整治环境卫生,灭鼠。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疫苗接种: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半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被接种人都要重新开始免疫接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HFRS疫苗是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HFRS。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

(1)整治环境卫生;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咨询电话:029-82323257

上一篇:市九院顺利完成2017西安电竞产业峰会医疗保障工作

下一篇:西安市委讲师团团长庞江平教授莅临市九院做十九大报告专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