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2340电话响起,恳请您把赞美和肯定送给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帮扶干部们,送给为消灭贫困舍小家为大家的幕后英雄们,您的满意和10分的评价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去年6月底,小编跟随军工社区党支部到蓝田县辋川镇南北沟村给中心小学捐电脑,见到了14岁的陈耀辉。

那一天,是他人生第一次接触电脑。在军工社区老党员陈习武的指导下,男孩在屏幕上打下了“我叫王耀辉”五个宋体字。

这双布鞋的主人叫刘娃。去年八月份,小编跟随市民政局到帮扶贫困村临潼区穆寨街办尖山村,第一次看到他。

同样的年龄,他比村里其他孩子长得矮小一大截,裤子只到小腿肚,两只布鞋都破了洞,漏出脚趾头。

当天他领到了民政局爱心捐赠的新书包,我问你将来想干啥?他一言不发,憋着憋着眼睛就红了,眼泪也流出来,但就是不说话,也不看人,只是来回把两只脚叠来叠去,想遮住漏出来的脚趾。

我想我能明白他的心情,面对摄像机和照相机,这个青春期的男孩,感到自己的自尊被贫穷给剖开了,有点自卑,可能还有点羞愤。
贫穷,带给人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折磨心灵和尊严的自卑。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们,他们如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得不到正向的激励,这种心理的落差和自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治愈。
好在,王耀辉和刘娃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党员、志愿者、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从几年前西安市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那一刻,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贫困的山区。
这是几天前的王耀辉,仍然很腼腆,但是他的老师说他现在喜欢在电脑上打字,有一天他打出了“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这句话。
尖山村的刘娃帮爸妈养起了兔子,这些兔子是民政局帮扶时给送的兔苗,现在兔子们越长越大,能卖上好价钱了。

“我们这祖祖辈辈在这儿受这个罪,缺水,人吃水都困难,种庄稼没得灌溉,全靠老天爷赏饭了。”

这张照片是蓝田县洩湖镇簸箕掌村刘怀娃同村村民的家,差不多四辈人在这住了几十年。因为缺水,农业发展跟不上,簸萁掌一直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大龄未婚青年曾经有三十几个。刘怀娃说他“做梦都盼着能搬出这穷山沟!”

一年以后,刘怀娃搬进了新家。这是现在的簸箕掌,漂亮得有点让人不认识。从2012年开始,西安市移民搬迁工程涉及21579户84174人,将贫困群众搬离山区,早日摆脱恶劣的自然环境。
刘怀娃的新家接了自来水,上下两层,180多平米,里面粉刷一新,活脱脱一个小洋房。簸箕掌村的建房费用由政府统筹各项扶贫资金来负担,刘怀娃只交还老宅基地,不用再掏一分钱。
去年11月底的时候,小编来到西安市最靠东边的蓝田灞源镇杨家堡村,从县上的公路进到村子得翻过好几个山头。

三年前的腊月十三,大清早就飘起了雪花,国际港务区的驻村扶贫干部舒振岐刚到办公室,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就见了两个大竹筐,一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掀开里三层外三层蒙着的被子,小山一样冒着热气的白馒头一个个蹦出来。舒振岐说他当时吓了一跳,缓了好半天才看明白,竟然是杨家堡村村书记王书政领着村里人来给舒振岐拜年。
馒头都是村民们凌晨时分一家一户现揉面发面蒸出来的。村民们赶了两个多小时路,把百家馍送到港务区,那么冷的天,人都冻红了,馒头还热腾腾的。
舒振岐告诉我,那天的馒头他吃不下去,咬一口就眼窝通红。他说,我们扶贫都是该做的事,我们觉得没啥,但是村民们太朴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