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一位患者留置针置留一天,第二日护士在冲管时发现,留置针回血推注有阻力,于是就拔出了,为了了解真相,就在水池中用注射器推注这根拔出的针,竟然推出了2cm长的血栓,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么长的血栓推到患者的血管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他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说这根针用好是救人,用不好是害人,临床上像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那么今天将为大家从四个方面讲述:如何有效的降低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
众所周知,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90%的住院患者需要留置针输液治疗。留置针本应是一根“救命针”,但往往由于培训管控不到位,护士以及患者的不重视,让这根“救命针”出现了液体外渗、静脉感染、静脉血栓等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时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案例,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通过对我科(普外二科)2021年1月至6月使用留置针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其中堵管的发生率为16%。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为1.5天加减0.5天,三项指标均不达标。那么通过以上背景介绍,可以看出,我科留置针的合理管控势在必行。
目标指标是反应问题是否改善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大量文献检索、结合最新指南以及对我院留置针使用情况的横断面调查,我们将目标指标设定为: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10%,堵管的发生率小于7%,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3.0天加减0.5天。
明确了目标指标,接下来为具体的实施步骤,我科护理人员针对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相关问题讨论分析并制定计划方案。我们用甘特图绘制了每一步骤的完成节点,细分了负责人并拟定从三方面进行全流程管控。
我们在传统培训模式上增加了可视化的培训模式,制作了模型,通过操作可以看到未使用脉冲式冲管,10毫升盐水冲完后管腔内仍残留红色液体,而使用脉冲式冲管推注两次之后管腔内壁就冲洗干净了。让大家看到了两种冲管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同时我们还使用视频教学,使大家切实看到血栓推到血管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样的种种措施做到了让效果可见,让规范操作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
为了达到精准的管控,我们以静疗指南及《静脉治疗实践规范》为基础,抓取留置针使用和维护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留置针清单式管控查检表,并要求从n4级护士到n1级护士,必须人人会操作、人人懂质控、人人都参与。精准把控各个环节,使大家高度重视留置针的使用和维护,养成将静脉通道视为患者第六大生命体征评估的习惯,真正让留置针专项质控落地。
为了让患者主动参与质控,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们制作了留置针模板相框,让患者了解留置针正确的固定方法,出现异样时,主动找护士处理。
同时我们头脑风暴,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了健康教育的方法,制作了留置针健康宣教树,悬挂在病区走廊,一个二维码就代表一个知识点,患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扫描宣教树上的二维码观看宣教视频,掌握相关知识,此项举措深受患者的喜爱。
留置针的维护及固定,操作流程清晰明了,标准制定完善全面,但我们仍做不到100%的规范,这其实是由于大家的主观意识不重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展了“想患者所想,感患者所感”的护士亲身体验活动,将临床上常见的操作不规范现象,如环形缠绕固定等粘贴在护士手上,活动结束后让大家分享感受。体验活动让大家感触很深,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管理者、患者、护士多角度、多维度的全流程管控,成功的将我科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从26%降到了7%,堵管的发生率从16%降到了5%,平均留置之间为三天,目标指标达成。
最后是成果显示:我们成功申请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项是关于信息化健康宣教树,这样的宣教方式方便了护士,受益了患者,所以今年我们还会以这样的模式将科室的健康宣教内容做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个分支就代表一个类别的宣教内容,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目前此项工作已在逐步开展。
同时在护理部陈主任、庞主任以及神外科常护士长的指导下,编写了我们医院的静脉治疗实践规范。
成功发表了一篇题为《全流程管控降低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的论文,2022年关于此项目我们还申报了相关的护理新工作两项。
我们的职责是保证患者的安全,但患者的安全也是我们职业生涯的保证,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们要练就与这根针“和谐相处”的本领,将患者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为患者的健康保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