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进展,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心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冠脉介入治疗等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即二级预防)结合运动康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但是冠心病患者对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的选择存在诸多疑虑,更有甚者不敢运动或过量运动导致症状再发,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许多研究证实,有效、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可促进心血管病患者恢复体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率和死亡率。运动强度不同对患者体能、心功能和预后的改善效果不同。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评估及危险分层,给予有指导的运动治疗,运动处方制定是关键。每位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即个体化原则,不存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运动方案,但应遵循普遍性的指导原则。 运动处方指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特点,每一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运动形式: 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包括:静力训练、负重等运动。心脏康复中的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2.运动时间: 运动的时期选择: 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至少3周,且应在连续2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 ②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至少5周,且应在连续4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3个月内不应进行中到高强度上肢力量训练,以免影响胸骨的稳定性和胸骨伤口的愈合。 ③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时间通常为10—60 分钟/天,最佳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天。对于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从10分钟/天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最终达到30—60 分钟/天的运动时间。 3.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的评估有3种方法: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以及症状分级法。 建议患者开始运动从50%的最大氧耗量或最大心率运动强度开始,运动强度逐渐达到60%的最大摄氧量或85%的最大心率。最大氧耗量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得,最大心率=220–年龄(次/分钟)。每3—6个月评价一次患者的运动强度决定是否需调整。 4.运动频率: 每周至少3天,最好每周7天。 5. 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以下情况,暂时停止运动: (1)运动中有如下症状时,如胸痛,有放射至臂部、耳部、颌部、背部的疼痛;头昏目眩;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脉搏不规则,应马上停止运动;停止运动后上述症状仍持续,特别是停止运动5—6分钟后,心率仍增加,应进一步观察和处理; (2)运动时血压升高>200/100 mmHg,收缩压升高超过30 mmHg或下降10 mmHg以上; (3)如果感觉到有任何关节或肌肉不寻常疼痛,可能存在骨骼、肌肉的损伤,也应立即停止运动。
-END-
来源:心血管病院二科 编辑:宣传科 袁铭雪 校对:宣传科 周颖 审核: 心血管病院二科 高宇勤 宣传科 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