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保护您的”生命线”-透析患者内瘘

发布日期:2023-06-05浏览: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图片 图片 图片

急性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脸、颈和上胸皮肤发红,眼结膜充血。

什么病会出现这些症状呢?流行性出血热!

【科普知识】保护您的”生命线”-透析患者内瘘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大部分患者1~3月完全恢复,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症患者可导致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省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5-7月,11月到次年1月。鼠类(家鼠和野鼠等)为主要传染源,所携带的汉坦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感染)、母婴、虫媒以及气溶胶传播。

图片

出现这些症状怎么办?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早期会出现发热、胃肠道不适、“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三红”(脸、颈和上胸发红)等症状,与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非常相似,因误诊误治、自行服药常常导致病情拖延而加重。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一旦有上述症状尽早就近到医疗机构规范治疗(我院为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接诊),规范性治疗开始的越早,预后效果较好,后遗症越少,病死率越低。

如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人感染主要与农业劳动、个人活动及工作中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有关。灭鼠、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及注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来源:感染性疾病科

编辑:宣传科 赵梅

审核:感染性疾病科 刘佳

宣传科 魏荣

上一篇:【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市九院反对餐饮浪费倡议书

下一篇:【健康科普】老年人应该怎样科学运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