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专题(三)——肥胖相关性肾病预防与治疗

发布日期:2013-05-16浏览:

预防肥胖发生是减少肥胖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措施。肥胖的预防可分为整体预防、选择性预防和目标预防3个层面。整体预防是针对整个群体,旨在稳定群体肥胖水平,降低肥胖发生率、患病率,提倡健康饮食、运动,戒烟酒,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选择性预防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重点目标预防则是针对超重和肥胖人群。

减轻体重

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其根本是相对能量摄入量与能量消耗间平衡失调的结果人体的能量消耗包括3个方面:休息代谢率、食物热效应和运动热效应。根据人体能量消耗的特点,单纯限制饮食中热量的摄入,可以达到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的作用,但只有同时辅以运动,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肥胖患者提倡低热量、低脂饮食。食物的选择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而定,一天中食物分布应尽量做的均衡,餐间不应吃零食。鼓励吃新鲜水果、蔬菜和全麦食品,限制饮酒。

运动在肥胖相关性肾病中的治疗作用还包括:1、运动可减少体内瘦素的分泌;2、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和糖耐量受损;3、运动能改善脂肪代谢紊乱;4、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源性舒张功能增强,降低血压。对于肥胖患者提倡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自行车等。

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出个体的科学饮食和运动方案,持之以恒。减轻体重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改善长期预后的目的。

纠正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相关性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肥胖相关性肾病中的有效途径。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有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该类药可以提高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促进GLUT-4从细胞内移位与细胞的表面,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糖输出。在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和抑制炎性因子的作用。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是其可作用于胰岛素的靶器官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以及亲和力,增强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提高GLUT4的活性,抑制肝糖的输出,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脂肪氧化。二甲双胍还可以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有效降低体重。

今年来有研究表明,大黄酸具有逆转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代谢紊乱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制剂为大黄酸胶囊(炎黄保肾胶囊)口服,100mg,每日2次(最大可用至200mg,每日2次)。除个别患者有腹痛、腹泻外,无明显不良反应。

纠正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

胰岛素抵抗、瘦素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肾周脂肪挤压肾组织以及体重指数增加致使肾单位数目相对不足等因素均可激活肾脏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出现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球肥大,蛋白尿的形成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因此,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经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是控制高血压,纠正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减少蛋白尿,减少炎症反应和保护肾功能的有效措施。血管经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经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是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在血压正常的患者血管经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是常规治疗用药。

减肥药物及手术治疗

中枢性减肥药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厌食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利用度,抑制摄食中枢。现较常用药物是西布曲明。

非中枢性减肥药(如奥利司他)为选择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降低血压与血糖及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于体重指数≥40kg/m2者,有学者建议采用垂直绑扎成形术和胃旁路手术,减轻胃容积,以达到控制食物摄入量,减轻体重的目的。

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往往集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凝状态于一身,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针对上述异常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一般认为肥胖相关性肾病是一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同样的治疗干预,肾小球单纯肥大者要比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者预后较佳。另外,患者的预后还与是否存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并发症有关。

上一篇:放疗专题(二)—— 放疗患者的8大疑问

下一篇:放疗专题(一)——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