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背后的“元凶”:一位老人与布鲁氏菌的较量

发布日期:2025-03-14浏览:

初春的寒战

2025年2月25日,西安的初春仍带着些许寒意。71岁的吕大爷因连续5天发热伴寒战,入住西安市第九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体温一度飙升至39℃,并伴随双下肢无力症状,但奇怪的是,吕大爷并未出现咳嗽、头痛或胸闷等典型呼吸道症状。这场看似普通的发热,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与微生物的无声较量。


迷雾中的诊断

吕大爷是位老烟民,平日里喜欢养鸽子、猴子,还曾患过“流行性出血热”。这些看似平常的爱好,却为一场悄然而至的疾病埋下了伏笔。入院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偏低,流感病毒检测呈阴性。尽管进行了初步的抗生素治疗,吕大爷的体温仍反复升高,病情未见好转。医生们如侦探般抽丝剥茧,排除了流感、出血热等常见疾病,甚至检测了疟原虫、G试验、GM试验,结果均无异常。


转折:一只背后的真相

治疗陷入僵局时,在主管医生反复多次追问病史下,吕大爷才想到一月前有接触过患病的羊。这一细节点亮了医生的思路。随后血培养结果揭晓:马尔他布鲁氏菌阳性。这种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传播的人畜共患病原体,终于浮出水面。吕大爷接触的羊,或许正是这场疾病的源头。


生命的接力

从发热待查到明确诊断,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西安市第九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展现了高度的专业与坚守。他们以敏锐的判断和精准的检查,锁定了疾病的“元凶”,为患者争取了黄金救治时间。最终,吕大爷被转入专科医院,开始了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无论是深夜监护的护士,还是反复推敲病案的医生,这支精锐之师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着每一次呼吸,为危重症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


科普篇:如何远离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见于接触牛羊、猪等家畜或未经消毒的乳制品的人群。以下是生活中关键的预防措施:  

1.接触动物时做好防护

饲养、屠宰或处理动物时,务必戴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

工作后及时用肥皂洗手,衣物单独清洗并消毒。  

2.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不喝生奶:选择巴氏消毒的牛奶或奶粉。

肉类彻底煮熟:尤其是牛羊肉,烹饪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3.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牧民、兽医、养殖场工作者等应定期体检,若出现长期发热、关节痛、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触史。  

4.环境卫生不可忽视

动物圈舍定期消毒,避免人畜混居。

Image

Image


图片2.png


温馨提示:
布病虽不常见,但一旦感染可能转为慢性,甚至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健康无小事,防护在细节。愿每个人都能远离疾病的侵扰,拥抱温暖平安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age







END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编辑:宣传科 韩静
校对:宣传科 袁铭雪
审核: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魏霞
宣传科 魏荣



上一篇:保持心血管健康,守护你的生命之源

下一篇:科学减重,给心脏一个轻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