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的“电路系统”与房颤的本质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台精密的水泵,它的跳动依赖于一套复杂的“电路系统”——心脏传导系统。正常情况下,电流从窦房结(心脏“总指挥”)规律发出,指挥心房和心室有序收缩,完成血液循环。
房颤(心房颤动)发生时,心房的电路系统“失控乱发电”,导致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快速无序颤动,无法有效泵血。此时,心脏的跳动变得又快又乱,像一群失控的鼓手在胡乱敲打。
二、房颤的五大危害:沉默的“定时炸弹”
1.脑卒中风险飙升5倍
心房颤动时,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脑动脉,导致脑卒中。约20%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且致残率极高。
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
长期快速且不规律的心跳会导致心脏扩大、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3.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可能让人连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都难以完成。
4.老年痴呆
长期脑缺血、认知功能下降可导致老年痴呆。
5.死亡率翻倍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5年死亡率是无房颤人群的2倍。
三、警惕这些信号!房颤的典型症状
●心悸:心脏“乱跳”“漏跳”感。
●呼吸困难:轻微活动即气喘。
●头晕或昏厥:脑供血不足导致。
●胸闷、胸痛:心脏泵血效率下降。
●无症状(沉默型房颤):约1/3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
重要提醒:出现症状请立即就医!无症状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建议定期做心电图筛查。
四、治疗策略:从“控制电路”到“预防血栓”
1.恢复心律:让心脏重回正轨
●药物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
●电复律:通过电击让心脏恢复规律跳动。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脉冲场消融。
2.控制心率:降低心脏“工作量”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药物可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
3.预防血栓:重中之重!
●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左心耳封堵术:房颤90%以上的血栓来自左心耳,微创手术封闭血栓易发部位,适合不能或不愿长期抗凝、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五、预防房颤:从生活细节做起
1.控制“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房颤的三大推手。
2.限酒戒酒:酒精是诱发房颤的明确危险因素。
3.减重: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4%-5%。
4.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打鼾严重者需筛查。
5.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六、给患者朋友们的实用建议
●学会自测脉搏:正常脉搏规律(60-100次/分),房颤发作时脉搏快且不规则。
●使用智能手环:部分设备可提示“疑似房颤”。
●随身携带医疗卡片:注明“房颤患者,正在抗凝治疗”。
●避免剧烈情绪波动:焦虑、愤怒可能诱发房颤发作 。
总之,房颤虽常见,但绝非“小毛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多数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重获健康生活。记住:早发现、早干预,就是最好的“护心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