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俗称,是由EB病毒(EBV)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以秋冬多发,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

接吻病主要因亲密接触,如接吻、口对口喂食或咳嗽而传染,通常通过口水、飞沫散播,因此被俗称为“接吻病”(kissingdisease)
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波动于39度,持续一周左右,中毒症状较轻。

咽峡炎: 咽部、扁桃体及腭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一般分散无粘连,无压痛,无化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腹痛等。



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1.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流通,鼓励患儿咳嗽吐痰,注意鼻腔的清洁,鼻塞严重时鼓励患儿张口呼吸。
2.保持室内安静,嘱患儿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撞伤或跌倒,防止肝脾破裂。
3.排便护理:嘱患儿多食水果、蔬菜,适当下床活动,并对患儿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4.促进舒适:保持被褥、衣物清洁柔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避免挤压肿大的淋巴结。
5.多饮水,饮食应清淡、温凉,避免食入过热或刺激性强的食物。



接吻病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新生儿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如果成人携带病菌,很可能通过口唇的亲密接触,把病菌传染给宝宝。因此,亲属最好不要亲吻还未满月的宝宝,生病时尤其不要亲吻宝宝。同时要学会拒绝亲戚朋友和新生儿特别亲密的接触。

END
来源:感染性疾病科 编辑:宣传科 袁铭雪 校对:宣传科 孙吉雷 审核:感染性疾病科 刘佳 宣传科 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