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
随着聚餐和饮食进补活动的增加,群体性食物中毒和各种食源性疾病随之高发。食品消费,安全为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平日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分类: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非常广泛,包括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海藻等)及其毒素、蕈类毒素、鱼类毒素、重金属、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按其致病因素主要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生物毒素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发病、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特点: 1、一般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多人发病。 2、发病与食物有关,暴发病例有食用同一污染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 3、病人临床表现相似,最初或主要症状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4、一般停止进食污染食物后,暴发流行即停止。 (2)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性:细菌性、有毒动植物性、真菌性食源性疾病具有一定季节性特点。 2、地区性:有一定地区性,与食物产地和饮食习惯有关。 预防食源性疾病应遵循“五大要点”: 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 2.生熟分开。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生的食物,尤其是肉、禽和海产品,可能含有危险的微生物,在准备和贮存食物时可能会污染其它食物。生熟不分是家庭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3.烧熟煮透。适当烹调可杀死几乎所有危险的微生物。熟食室温放置后再食用,要二次加热;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也不能直接食用,一定要彻底加热,蒸、煮、热透。重复加热剩菜剩饭,最好不要超过一次。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END
来源:疾控科
编辑:宣传科 周颖
校对:宣传科 袁铭雪
审核:疾控科 杨淑涵
宣传科 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