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学专题(二十一)

发布日期:2010-12-17浏览:

——直肠癌

(一)治疗原则

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其次是远处转移。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或放化疗可使肿瘤降期(down stage),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射治疗,在确保与根治术相同治愈率的前提下,不但能保留括约肌功能,而且也提高了生存质量。

(二)术前放射治疗

1.适应证 直肠癌在CT或直肠内超声检查后,其分期为Dukes A期及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可不作术前放射治疗,而低位直肠癌术前病理检查为低分化腺癌,直肠癌已侵及器官,如前列腺、阴道后壁以及肿瘤巨大梗阻症状严重者均可行术前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或同期配合腔内热疗。

2.照射范围 包括直肠原发灶、周围组织器官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

3.布野方法 术前放射治疗多采用盆腔野前后2野垂直照射。

4.放射源的选择应首选6MV以上的高能X线,其次是Co60-γ线。

5.放射治疗剂量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每次1.8-2.OGy,每周5次,45-50Gy/5-5.5周。放射治疗后休息4-6周手术,一般休息1个月手术。

(三)术后放射治疗

1.适应证 直肠癌术后放射治疗与否应根据手术所见、术后病理分期决定。如手术过程中局部病变较晚,肿瘤已侵达浆膜或肠外组织,或病变部位与盆腔组织或器官有粘连,或有淋巴结转移等,或按术后病理Dukes分期,属Dukes B、Dukes C1和Dukes C2期,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或放化疗。

2.照射范围 包括瘤床、肠旁组织器官、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及手术疤痕区。

3.布野方法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采用三野或四野照射技术,即后野加两侧野或前后野加两侧野,病期较晚,切除不彻底者在大野照射45-50Gy/5周后,可缩野照射。

4.放射源的选择 同术前放射治疗。

5.放射治疗剂量 常规放射治疗同术前放射治疗。总剂量50Gy/5-5.5周,如病期较晚,切除不彻底,剂量达45-50Gy后缩野加量10-l5Gy,局部剂量达60-65Gy。

(四)单纯放射治疗

1.适应证 局部晚期、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选用单纯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早期直肠癌外照射配合腔内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2%。对局部晚期,肿瘤局部固定、或完全固定、或盆壁受侵的病例,一部分通过放射治疗加化疗,可使病变分期降低,变为可以手术的病例,而剩余的部分病例是完全姑息性的、起到减轻疼痛、止血、缓解局部症状作用。

2.照射范围 包括原发灶、肠旁组织器官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

3.布野方法 采用后盆腔野和两个侧野照射。

4.放射源的选择 同术前放射治疗。

5.放射治疗剂量 大野照射45-50Gy/5-5.5周后;通过缩野技术或立体适形放射技术在给予10-l5Gy。

(五)放射治疗反应及处理

1.放射性膀胱炎 在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中,膀胱也受到了照射,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症状,轻者经对症治疗,症状很快消失。当膀胱的照射剂量超过50-60Gy时,会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溃疡,乃至膀胱萎缩。一般对症治疗,常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类药物,重者可行手术处理。放射性膀胱炎最好的处理方法在预防,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明显减少膀胱的照射剂量。

2.放射性直肠炎 照射剂量偏高时,会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有便频、少量稀便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放射治疗期间要注意肠道感染,必要时口服和直肠给抗生素。分次照射剂量及总的照射剂量不宜过高。除此之外,前后野照射包括会阴部,此处皮肤较薄,宜出现放射反应。治疗期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出现一度反应,局部可用滑石粉涂抹。二度反应可外涂龙胆紫或外敷维生素B12。盆腔照射也包括部分小肠,特别是术后肠管粘连,移动性差,易出现放射性损伤,出血、穿孔等。采用多野、小野照射,分次剂量不宜过高,照射时膀胱充满尽量减少小肠照射。如腹泻、腹痛较重,可暂停放射治疗或减少每日照射剂量。

上一篇:放射治疗学专题(二十二)

下一篇:放射治疗学专题(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