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犹如隐藏在患者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脱落等情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轻者如静脉曲张、皮肤溃疡等,严重者发生肺栓塞,甚至危机生命。因此,全面了解静脉血栓的小知识、掌握预防血栓的方法,熟知治疗和注意事项,对于改善静脉血栓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但一般认为静脉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三个主要的因素。
1.血流淤滞:指血流速度比较缓慢,常发生于长期卧床(中风、骨折、大手术后病人)或长时坐位(上网、搓麻将、长途坐车等)。
2.血管损伤:血管受到损伤后,血管壁的结构改变,会引起凝血反应。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成分的改变,使血液处于容易凝固的状态,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都可以发生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不容小觑,主要表现:
1.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栓,如有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
2.深静脉血栓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肿胀、溃疡、色素沉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3.肢体功能障碍:严重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坏死,需截肢。
1.单侧下肢肿胀:患侧小腿或整条腿明显的肿胀,可能逐渐加重。
2.疼痛或压痛: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在站立或行走时加重。按压小腿或大腿时可能感到明显压痛。
3.皮肤发红、发热:患肢整体皮肤发红,触摸时感觉比健侧肢体更热。
4.下肢沉重感:患肢会有明显沉重、乏力感,活动时不适感加重。
5.严重症状:如果血栓较大或阻塞严重时,会出现下肢青紫、麻木,甚至影响行走。
1.长期住院或卧床者:这类人群因长时间缺乏运动,血液循环减缓,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定时翻身、活动肢体,以此促进血液循环。
2.手术或创伤后患者:手术或创伤会造成血管损伤,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患病风险。术后需尽早下床活动,并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变差,血液黏稠度增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应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已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栓脱落引发严重并发症。可在医护指导下适度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1.抬高患肢
将患肢用枕头或被子垫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但注意高度要适宜,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2.规范药物治疗与观察
患者务必按医嘱服用抗凝药,防止血栓扩大。同时,密切留意患肢变化,若出现异常疼痛、肿胀加剧等情况,应立刻就医。
3.注重皮肤护理
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破损与感染。一旦出现皮肤溃疡或破损,需及时处理。
4.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疼痛和行动不便,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关心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降低血管疾病风险。
6.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增加患病几率。戒烟限酒,对维护血管健康十分重要。
7.定期检查
老年人、肥胖者、长期卧床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处理潜在血栓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虽然可怕,但平时提高认识,还是可防可控的。一旦出现症状和不适,早诊断、早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我们应正确认识血栓、预防血栓,尽量避免血栓形成造成的困扰。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